UJELi 希望以更貼近生活的用品,把尼泊爾的樣貌介紹給大家,透過別於現代大規模複製的手工製產品,為生活描繪出更多元的選擇。從個人主觀理想出發的話,也會希望這些手工製品能夠帶給大家一些對於現代化生產模式的反思,所以這個品牌也是一種追尋自我的理想與價值觀的趨近和努力。
1.美感
商業化後的都市街區場景、商店街大量複製、贗品或仿冒手工的商品,背後體現出的是對美的不在乎、不追求,歷史悠久的寺廟宮殿、傳統房屋、精美的工藝像是被遺留在遙遠的過去。也許每個人對「美」的主觀感受都有出入,但這裡指的是對美的感覺和對美的追求與在乎。UJELi希望帶來的是對感官的敞開,感知外在的事物,關心生活周周的細節,感覺到那些帶來愉悅感受的事物,而美感不啻在藝術作品,也存在日常生活中與日常物件中。
2.工藝
談到工藝品,除了聚焦在『手作的溫度』、『手工的獨特』外,還可以如何去理解、去認識呢?UJELi希望提出工藝更多的面向;在介紹作品時,有更豐富的視角去呈現;在開發自有的作品時,能保有尼泊爾的技藝、在地性與物性(materiality)。
在工業化前,我們觸及的物質世界,不太需要去區分親手做的或是機器製造的差異;因為當時的工藝緊密的結合了生產、創作物品的相關知識,以及身體實作的方式、技能。在這樣意義下的工藝最吸引人的就屬於,生產者和物品之間的關係,生產者緊貼著物件的紋理、特性和質地,與它協調成一種默契,彼此互動著;生產者把信念灌注在手上,透過細微的手工及時間的轉化,產出一種無可否認的物質性。這樣的連結不只來自生產者的,同樣也來自物件對生產者的影響力。也因為這樣的身體勞作過程,工藝展現出特殊性和溫度,工業化後更是加強了這樣"親手做"的工藝珍稀性。
此外,工藝的存在本就和在地資源(例如:在地要有材料,才容易發展相應的工藝)、經濟型態、社會組織(如:工藝技術傳承的師徒關係等)有很緊密的關係,然而隨著工業化、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進展,密集的身體勞作所產出的工藝品,漸難以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所以當環境變遷,工藝就很難繼續發展、活絡下去,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工藝、技藝的勾勒與關注,被聚焦在前工業時期的製作方法和技巧,或常與"傳統"連綴,在傳統工藝的界域下被提及和討論。
然而回望過去的技藝、工藝的用意是甚麼?因為過去更美好嗎?還是過去這樣的生產方式、製作或是生活方式更浪漫、更有溫度,才使的現代人想去復興和追隨呢?於UJELi而言,這些傳統工藝珍貴之處,在於它們是『過去特定脈絡』相互交織的技術、文化、社會結構結晶,也是我們對消費文化、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反思契機;多數傳統工藝生產更為順應自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少。
綜上來說,工藝對我來說,除了是手工珍稀、傳統技藝的物件,更多的意涵是『人在某個特定地方與環境互動,並發展出當地獨特的生活方式的技藝和創作』。可見工藝是關係的體現,人與人、物和環境的關係,是動態、有機的,互為主體性的;技藝在特定的文化和自然資源下發生、成熟,甚至有驅力反過來創造新的關係,例如新的工藝聚落、經濟體。
也因此希望UJELi希望可以用爬梳地方民族、社群生活方式的物質力與技藝脈絡的方式來趨近這些作品和商品。
3.
生產者、環境議題
我們認為給予生產者安全的工作環境,以及合理的薪資是最基本的條件。尊重生產者、組織或工坊給予的成本價格,定期再依據作品銷售、品質調高我方給予的訂購價格。不特意強調透過合作給予生產者工作機會,更希望在生產和創作中一起成長,達到真正的賦權與賦能(empower)。
在生產商品的過程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是自然環境的成本。商品在生產、運輸、行銷、丟棄、回收程度以及產品包裝內含物等方面,都可能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也因此環境友善會涉及許多不同的面向,例如:碳排放、原料的取得、材質是否可回收再使用、材質是否可降解、生產過程的耗能等等……我們總是反思到只是某個層面或是階段達到了永續和對環境不傷害,是否就能粗糙地宣稱自己是愛護環境的?也很擔心若著重某些自己實踐的行為,對於沒落實到的環保行動,是否也是一種顯綠(Greenlighting)表現?品牌的生產與製作主要在尼泊爾,甚至部分在尼泊爾的偏鄉,因此在運送上會製造許多碳排放。又或是尼泊爾的工業化程發展較慢,若想要選用一些需要較高階製程的回收纖維,實則困難。
當然會有人認為最環保的方式就是不消費,也許某部分也正確,但這可能也是最消極的方式。如果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不存在任何交易行為的話,很可能無法帶來更多改變,也可能無法發展更進步或是更有利於環境的材質或製程。
環境的議題有很多不同面向的切入,而我們努力與環境共存、不傷害的心也是真摯的,因此有意識地減少"環保""環境友善"或是"永續"這樣籠統的詞彙,而是盡可能透明在製作和材料的細節,以供消費者、受眾參考和檢視。
4.文化意涵的
有看過刺著不明所以中文字的外國人嗎?把玩某國家的工藝品時,會好奇上面的印花代表什麼意義嗎?同理,我在尼泊爾當地也看過藝品店把神祖牌當老件在賣的……
即便到尼泊爾旅行的人增加,但對多數台灣人來說尼泊爾還是相對陌生的。透過商品開發,我們也不斷學習關於尼泊爾的宗教、文化和歷史,所以UJELi也希望偷渡一些與尼泊爾相關的文化知識點,讓生硬的文化或是歷史要素更為柔軟些,讓受眾可以不費力的增加對尼泊爾的認識和理解。在合作開發商品時,也將時刻提醒自己避免落入文化挪用或粗糙的文化拼貼的謬誤。